巴雅赛呼: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的中蒙文化比较
作者:吉·巴雅赛呼(Jamsran Bayasakh),巴雅赛呼从2015年2月起任职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2018年被任命为蒙古国外交部国际宗教自由事务无任所大使(the Ambassador at Large for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1982-2015年任蒙古国立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交学系创系主任、教授,蒙古国著名的中蒙关系、中国问题专家。他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东方学院的中国历史系汉学与中国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5年),在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基于南宋编年史的13世纪蒙古人历史与人种学考察》。懂俄语、汉语、英语、日语等多种外语。
▲ 吉·巴雅赛呼 教授
01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发展相似之处及历史渊源
02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同之处及时代意涵
首先,历史年代不同。汉族从殷商至今有3400年,中华农耕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至今,蒙古的匈奴文化有2200年之久,记述了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的兴衰更替。
其次,图腾也不同。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在中国文化中,麒麟被视为至高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快乐和安宁。蒙古人在游牧文化中崇拜的图腾主要来自于自然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苍狼白鹿,大自然中的野生动物和树木都受到他们的崇敬,森林里有树神,甚至对南来北往的候鸟也非常友善,狼图腾被很多专家认为是突厥族的图腾,关于蒙古人精神图腾的说法有很多,也有非常多的传说故事,总结出来就是对生态的保护和尊重。
第三,生产方式不同。蒙古人逐水草而居,蒙古游牧民族中,五畜是牛、山羊、绵羊、骆驼、马,这里又细分为大型牲畜叫宝格马拉(bogmal),意思为体型较大,体型较小的是宝德马拉(bodmal)。而在蒙古国,人们对马也有比较特殊的感情,马背上的民族,并且马在蒙古也是划区域分布的,由于蒙古有纯天然牧场,所以七月的马奶也比较纯正。单纯以马的颜色为例,就有五百多种。
第四,文学文化不同。“四书五经”作为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内容是相当全面和丰富的,包括了治国、修身、礼仪、情商、人际交往、社会规范、文化等等,涉及内容之全面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知识,尤其是那些文人更是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很重视“四书五经”的学习。蒙古族的《江格尔》是一部表现和歌颂江格尔及其勇士们的英雄事迹的长篇史诗,是蒙古人传统史诗中的宏篇巨著,与《蒙古秘史》、《蒙古格斯尔》一同被誉为“蒙古古代文学的三个高峰”。
03
结语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中,都有着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蒙古智慧与中国方案,对各自文化、文明的深入挖掘也是对“时代之问”的直接回应。蒙中两国可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推进全球文明倡议过程中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是对“时代之问”的深刻解答。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多重异化,面对国际关系的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因此,蒙中两国正在以“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大框架为依托,搭建起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实践平台,为人类社会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 张蕴岭:开弓没有回头箭,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只能前行,不能后退
✧ 中国经济问题美国专家拉迪:中国经济放缓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
✧ 金元植:韩国型价值观外交——超越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的二分法